眼下的奢侈品江湖價格依舊堅挺,但名牌質量和售后服務卻跟不上價格上升的節拍:花去你一個月工資的名包脫線,換來一句“設計失誤”和“不能退款”;你刷卡付現后盯著滿是奢侈品的柜臺笑,卻不會想到花掉了實在的奢侈價格,卻收獲了一份廉價產品和服務。
國際品牌集團曾給奢侈品在四個方面下過定義:工藝,或是世代發展而來的能力;專注,以深度而非廣度為發展重點的企業;歷史,在經濟繁榮和衰退時期的持續相關性;稀缺,受到所需技能限制,只創造有限數量的產品。
歐美奢侈品在百余年前起家時,靠的是精妙的藝術設計、獨特的構造品位、深耕的產品研發和到位的客戶服務。而如今,這些品牌在產業化、集團化的路線上一路狂奔,隨著全球性并購的逐步鋪開,奢侈品牌免不了淪為新業主追逐利潤的工具。
曾經的經典品牌在短期經濟目標下,價不變,逐利心態也不變,但技術創新和質量跟蹤卻并未跟上時代趨勢,也偏離了最初的概念。在被迫犧牲核心產品和質量保證的條件下,奢侈品市場開始批量化生產。高價標簽的背后,其實并沒有一份初心相隨的質量保證。
說到底奢侈品的根就是文化。如果一個奢侈品沒有描述它背后的文化,那它就失夫去了價值。高價炒起來的產品必須提供和輸出優質的品質和設計內涵,否則標價再高的奢侈品都只是低價社會里的畸形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