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質量文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時代內涵。對企業堅定質量文化自信、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準確定位。
一、堅定質量文化自信是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釋“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企業充分認識加強質量文化建設與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聯系,是企業堅定質量文化自信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基礎和堅強基石。
(一)質量文化的源遠流長是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具有創新傳統和工匠精神的國度。比如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意思是說對所做事情要有近乎強迫的專注。中國古代工匠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對細節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傾注著他們畢生精力,不僅表現為對技藝的執著追求,更蘊涵著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中國精美絕倫的古代八大金工藝:鎏金、花絲鑲嵌、錘鍱、金銀錯、掐絲、炸珠、鏨花、累絲,就是最好的明證!蹲髠鳌繁硎“六府、三事,謂之九功”。其中的“三事”指的是“正德、利用、厚生”,被確立為古代工匠職業道德規范。墨子的“自苦為極”記述了古代工匠不畏艱險、堅決向前的實踐精神。我們尋找古代質量文化的根和魂,要明確認識支撐它的是知識、是智慧、是經驗,更是我們企業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傳承的追求精神。
(二)質量文化的與時俱進是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聚精會神抓好發展的第一要務。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人階級要把質量強國的歷史責任承擔起來。重視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強化企業質量第一、質量就是效率、質量就是價值、質量就是生命、質量決定發展的自覺意識。強調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國有企業發揮生力軍作用,倡導民營企業經營者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讓提高供給質量的理念深入到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心目中等。不僅為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奮進目標,也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企業職工愛崗敬業、拼搏奉獻的自豪感、緊迫感和使命感。
(三)質量文化的實踐意義展現于企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企業無一例外地要經受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嚴峻考驗。企業普遍著眼于爭創優勢,化危為機,及時推進對內具有凝聚力、規范力、號召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競爭力、輻射力的質量文化創造與創新,堅定企業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的信心,不斷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實力,不僅豐富了企業質量文化內涵,推進了企業質量文化的多元發展,也確保了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企業效益的穩步提升。許多社會消費品、機電設備和原材料產品的質量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高鐵、核電等領域質量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幾年來,我國向不少國家積極推介中國高鐵、中國裝備,底氣也是來自于中國質量已形成的基礎。
二、保障質量文化傳承加快企業推進高質量發展脈在理念創新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創新和發展的方向。黨的十八以來,我們黨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著眼于有效解決發展方式上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及時提出并堅定實施“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以下簡稱“三個轉變”)為加強質量強國建設賦予了新理念、新思路,為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新內涵、新目標。堅定質量文化自信,強化“三個轉變”理念,加快推進企業走向創新驅動、高端化、國際化發展道路是根本途徑和必然選擇。 (一)強化創新驅動理念,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縱觀近些年來我省制造業發展趨勢,正在以堅實地步伐向著制造強國邁進。比如,中鐵山橋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進程,早在2012年,承接超級工程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創新研發的世界范圍內第一個將焊接機器人應用到鋼箱梁橋制造領域,代表了世界橋梁制造的最高水平。再如,新興鑄管堅定“自主創新,引領世界夢”的決心,研發成功的離心球墨鑄鐵管,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之一,產品遍布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時代的發展,已經給企業標定了新的生存基線——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企業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耕創新土壤,告別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老路,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中國制造才能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二)強化質量效益理念,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深刻領會“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的內涵,企業發展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是要的,但要從過去主要看增長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主要看質量和效益有多好。近些年來,我省企業在確保質量效益上肯下大功夫。承德避暑山莊集團通過信息化實施改造,構建全面的多重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實現了公司產品從原材料入廠、生產半成品、成品、網上信息傳遞、網上銷售、網上配貨送貨、網上結算全程產品質量體系控制。石家莊君樂寶乳業集團自1995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用國際最高標準做好產品、做強產業、做優品牌。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國制造”乳業品牌,成功進入港澳市場銷售。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確認識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以提升品質為生命、提高質量標準為主線,夯實質量效益基礎。 (三)強化品牌建設理念,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深入思考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明確認識多年來在我國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產品所占比重僅僅略高于10%,賺的大多是“血汗錢”。牢固確立加快品牌建設的主體責任意識,會友線纜集團近幾年把成就會友品牌作為企業所做一切的終極目標,開創了企業質量管理的新局面。認清品牌價值,多年來,華北制藥憑借一如既往的高質量服務和金牌產品質量,拓展國際市場,持有500多份海外注冊證書,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投資企業、商業公司、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為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認準進取方向,就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優勢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三、激發質量文化活力加快企業推進高質量發展根在價值取向 文化內容豐富,體系龐大,其核心是價值觀。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指出: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大力弘揚“三種精神”為抓手,加快企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建設,使之轉化為加快企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實現企業質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在“勞動模范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勞模精神源于企業每一個身份普通、崗位平凡、業績突出的勞動者,這種精神是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體現著勞模對企業、對社會、對國家的道德觀、責任觀和使命觀,是引領廣大職工勇于戰勝困難、不懈創新、勤勉開拓的標桿和旗幟。要引領廣大職工以一種學習勞模、尊重勞模、崇尚勞模、爭當勞模的精神去詮釋優秀職工的含義。中鋼邢機近些年來先后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62項,其中發明專利159項。新興鑄管截止到2017年,擁有專利1319件,其中發明專利304件,PCT國際專利3件。確立了企業自主研發引領全球的行業領軍地位。從根本上說是企業始終高度重視培育了一支富有勞模精神的創新型頂尖人才。 (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提高職工隊伍綜合素質。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要鼓勵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學,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能、向師傅學,向同事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學各方面知識,練就過硬本領。要進一步重視營造企業“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近些年來,我省企業普遍重視通過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榮譽制度,加快培育緊缺型、創新型的高素質質量人才隊伍。努力讓廣大職工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人人出彩,讓廣大職工的智慧和才華充分釋放出來。對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技能,培育職工職業精神,造就責任心強、有專業素養的職業隊伍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企業進入質量時代。中國古代工匠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誠、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成就了我國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明確傳承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中鐵山橋的楊永強,多年承擔公司海外工程焊接工作、焊接認證工作,精通歐洲標準、美國標準,被譽為“世界級”橋梁焊接專家,受到德國著名橋梁公司盛情邀約。衡水老白干的杜志學,長期甘于平凡崗位,執著堅守品牌質量,被首屆中清酒業大會譽為“白酒工匠大師”。金隅鼎鑫的劉冀強,多年酷愛研究設備創新創效,先后有7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堅定弘揚工匠精神信念,就要在企業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四、拓展質量文化視野加快企業推進高質量發展魂在交流互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于中’而‘發于外’”的根本指導思想。先后在中國質量(北京)大會、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中國質量(上海)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上,闡釋中國質量文化理念、表明中國質量文化發展思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理念,開啟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征程。不僅有效擴大了我國質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對企業質量文化盡快融入國際質量合作注入了強大推動力。加快企業質量文化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進程,是企業質量文化建設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根本基點。 (一)堅定融入國際質量合作的信念。明確認識加強國際質量合作是世界各國共同的愿望。2017年9月15日至16日,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質量組織、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代表,共同倡議并正式發布的《上海質量宣言》,就共同維護質量安全、促進質量文化交流融合、促進各經濟體質量活動民間交流、促進中小企業質量提升等達成了10項承諾。明確認識我省有著良好的質量發展基礎和深厚的質量文化底蘊。圣雪大成是家創業不長的企業,但主要產品土霉素、鹽酸土霉素等均通過美國FDA認證、歐盟CEP認證。產品暢銷到歐美、東南亞、中東、北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河鋼石鋼針對豐田公司豐田鐘形殼用鋼的特殊需求,斥巨資兌現承諾,將自己的鋼中氧含量由60多ppm降到30ppm以下。從2015年供貨至今,保持了每月16萬支的供貨量,成為豐田鐘形殼用鋼的唯一供應商。 (二)企業要勇做標準的領跑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李克強總理出席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在發表的致辭中指出:中國將“著眼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推動標準化與‘中國制造2025’深度融合,滿足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等需要。”“立足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鼓勵企業做標準的領跑者,在追求高標準中創造更多優質供給。”我省企業多年來堅定標準引領發展的理念。新興鑄管是離心球墨鑄鐵管國家標準的主起草單位,截止到2017年,代表中國企業主持參與9項國際鑄管標準制、修訂工作。晨光生物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研制生產的天然色素、天然香辛料等80多種產品,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辣椒紅色素生產強國。 (三)帶頭踐行“一帶一路”精神。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理念,“倡議”沿線國家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賦予了古絲綢之路精神全新的時代內涵。踐行“一帶一路”精神,中鐵山橋實現了中國橋飛架五大洲的夢想。金木集團確立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的理念,主要產品中成藥、中藥提取、中藥飲片、中藥化妝品等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衡水老白干實施品牌驅動戰略,2018年專題片《非遺中國行——衡水醇香》亮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堅定不移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黃金法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霸凌主義,是我們企業質量文化聯通世界必須始終如一恪守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