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1 08:33:49中國質量新聞網,中國質量報記者 鄭建玲)“當前,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要盡快適應‘三品戰略’,即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其核心是要用好的過硬的原料,生產出好的過硬的產品。提高優質麥種植,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食品工業在供給側改革中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確保人類健康長壽的必由之路。”5月29日,在河北邢臺市隆堯縣舉辦的2016第二屆中國優質麥產業發展論壇上,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在所作的《定位 創新 提升》主旨演講中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范現國說,目前,我國小麥種植存在“一多一少”問題,即普通小麥多、優質小麥少,這使得方便面及面食加工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加工業,面臨著如何向更高品質發展的挑戰。他認為,我國食品工業經過這些快速發展,已解決了吃飽的問題。眼下需要食品企業借助高品質原材料,不斷向市場推出更營養、更安全和健康的食品。他以今麥郎核心產品——方便面及老范家饅頭等主食舉例說,很多消費者認為今麥郎的面比較有特點,勁道、面香味兒濃。究其原因,就是公司所在地隆堯縣黑龍港流域的小麥品質好。特別是近幾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今麥郎通過“公司+農戶”方式,種植了大量富硒的優質麥,為產品品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范現國還強調指出,多年來,今麥郎一直倡導“第一車間在農田”的發展理念。今麥郎如此專注原料,目的就是為了讓產品從進入市場的那一刻起,就帶著最真的誠意,避免消費者對方便面產生“只有方便沒有好面”的誤解。因為專注于優質原材料的種植和新產品的研發,2015年,今麥郎旗下方便面、面粉、飲品、掛面和綜合5大事業部,收入突破了100億元。
范現國認為,目前,相當多農民對優質麥認識不足,一直用傳統的模式進行種植,加上種植面積少,品種雜,造成優質麥量市場供應總體不足。在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引導農民多種優質麥,不僅可以給市場提供有效供給,而且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杜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農業部于2015年4月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顯示,我國小麥生產受水土等自然環境制約,種植面積將主動地調減,2024年預計為3.52億畝,而在消費方面將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預計到2024年,小麥等消費量將達到13195萬噸,年均增長0.6%。在面積主動減少和需求增長的雙重壓力下,唯有提高產量、提高品質,才能確保小麥供給食品的營養和數量的安全。
她還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食品行業面臨著調整結構、提升水平以及全面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保障食品安全的挑戰。食品行業的發展,要在有限的種植面積內有更多的優質麥的種植,在有限的小麥供給中有更多的優質麥的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深加工產品。這些需要全行業,需要政府、相關科研部門以及食品加工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今麥郎作為優秀食品加工企業的代表,從提高原材料品質入手,進而不斷提高食品品質及有效供給,無疑在行業中帶了個好頭。
本屆論壇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主辦,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承辦。來自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研究所、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項目辦公室、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以及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領域的專家,與隆堯縣政府領導及今麥郎面品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圍繞優質麥生產種植、優質麥深加工以及優質麥與營養均衡之間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擴大優質麥產業化種植規模,并構建從研發、加工到銷售等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及食品品質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區域經濟提質增效發展的有效手段。
國家公眾營養改善項目辦公室秘書長王煒就指出,優質麥不僅是我國實現主食營養化的主要的、便捷的路徑,而且也是全谷物、營養強化等其他主食營養化手段的基礎。因為,有好麥,才有好的全谷物產品。
隆堯縣副縣長潘棟軍介紹說,近年來,隆堯縣通過規;七M、統一化管理和產業化對接,提高了優質麥的種植和“訂單式”生產經營。2015年,全縣優質麥實現精深加工12萬噸,商品轉化率達到74%以上,促進了食品工業的發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