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天下第一”的華彩樂章
——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獎單位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質量發展紀實
。2016-11-30 09:23:32 中國質量新聞網 :中國質量報記者 王 越)山,群巒疊翠;海,煙波浩淼;關,聳峙巋然。曲曲彎彎的中國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把山的巍峨、海的浩瀚、關的雄壯緊緊聯結在一起,渾然一體,妙若天成。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傲然聳立600年,它見證過甲申大戰的龍爭虎斗,渝關抗戰的刀光劍影,更聽到了跨越3個世紀、歷經兩個甲子的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山橋)一次又一次奏響的“天下第一”的華彩樂章。
鋼橋的搖籃道岔的故鄉
走入中鐵山橋的展覽館,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它悠久厚重的歷史,從晚清時留下的“山海關京奉鐵路工廠”牌匾,到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一幅幅珍貴的照片,再到如今的中國高鐵道岔、珠港澳大橋模型,無不訴說著這家企業百余年的厚重歷史和傳承創新。
走到中鐵山橋的歷史文化廣場,體會到的是中鐵山橋濃厚的創新文化。從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機器實物,到香港昂船洲大橋巨大的鋼橋產品,從一條條鐵軌上的道岔到象征企業歷史文化精神的雕塑,無不展示著這家企業一直在堅守的優秀文化基因。
走進中鐵山橋的生產車間,感覺到的是它的龐大,30米高的廠房如同一個10層高的樓房,巨大的吊車在空中行走,拽拉著一個個鋼橋組件從一個工序進入另一個工序。最小的產品都有十幾噸,最大的單件產品300多米3000多噸,厚重的鋼材演繹著現代“鋼橋”的故事,連接著山峽河谷、海洋湖泊的兩岸,也聯通著中外世界,展現了這家企業在業內的雄厚實力和對高品質的孜孜以求。
“這個廠門是100多年前我們公司建廠時的廠門”,“這個鋼梁是當年武漢長江大橋建造時的產品”,“這些桿件將要運往美國在阿拉斯加大橋建造現場進行拼裝”,“這是我們在鋼箱梁板單元制造中首先研發應用的智能機器人焊接系統”……展覽館里、文化廣場上、生產車間中,陪同中國質量報記者的中鐵山橋副總工程師田智杰每一次介紹和講解中,無不透露著驕傲、自豪和自信。
的確,山橋人有驕傲的歷史。中鐵山橋隸屬于世界排名和品牌雙500強的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894年,一直延續并保持了橋梁鋼結構和鐵路道岔兩大核心業務,產品遠銷6大洲30多個國家,是中國“鋼橋的搖籃、道岔的故鄉”,也是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橋梁鋼結構、道岔產品制造企業。
山橋人有豪邁的成就。他們創造了33跨長江、17跨黃河、12跨海灣的壯舉。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京滬高鐵濟南黃河大橋,南京大勝關大橋、蘇通長江大橋以及港珠澳大橋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橋梁,推動了行業技術發展,為傳承中國民族工業創造了一座座豐碑。自1912年制造了中國第一組道岔開始,中鐵山橋累計生產各型道岔30余萬組,率先研制了中國第一批時速160至350公里準高速和高速道岔,生產的時速350公里62號高速道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中國高鐵道岔的制造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山橋人有自信的根基。122年來,中鐵山橋以“傳承民族工業血脈,打造民族企業品牌”為己任,樹立了享譽國內外的山橋品牌,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施工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魯班獎、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等最高榮譽。今年又剛剛榮獲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的殊榮。
追求卓越的精細化質量管理
最高的單位扣了8056元、最低的單位扣了1000元;最高的單位獎勵了3000元、最低的單位獎勵了280元,這是記者在中鐵山橋2016年9月經營目標責任制考核報表上看到的結果。該考核報表以中鐵山橋二級部門為考核單位,比如道岔車間、橋梁公司等。質量考核是集團公司考核的主要內容,在9月的考核報表中,道岔車間、橋梁公司、江蘇中鐵山橋重工等7個單位由于在“質量月”活動中表現突出,各獎勵2000元;某車間因加工錯誤造成產品“三包”,被扣除了8056元,還有的車間在質量內控檢查中發現因加工問題造成產品質量不合格,被扣除了3000元。
按照慣例,中鐵山橋質量中心副主任張瑤每月的8日左右,都會簽署上一個月的考核報表,然后送到公司的經濟運行部,最終的考核結果核實之后,將會與每個考核單位的績效獎金掛鉤。而每個被考核的單位分解進行內部考核,將具體的責任、原因以及貢獻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實施“精準”考核,達到精細管理的效果。
“這些考核會依據質量檢查巡查的結果、不合格產品出示單以及售后服務反饋等多個渠道綜合考慮,它的效果就跟‘醫生’看病似的,看著‘單子’就能知道‘病’在哪里?得了‘什么病’?也便于‘對癥下藥’,不斷提升質量水平。”張瑤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在中鐵山橋,這樣的質量管理模式,是“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框架的卓越精細化質量改進體系”中的一環,企業的每個職能管理部門都有其獨特的質量改進方法,由此,它獲得了第二屆中國質量獎的提名獎。
所謂“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框架的卓越精細化質量改進體系”,它是中鐵山橋在全公司推行卓越績效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將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全面精細化管理工作要求與卓越績效管理體系融合改進而來。
近年來,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為全面提升工程項目管理水平,在全公司啟動精細化管理工作,中鐵山橋為了持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引進了卓越績效管理體系。中鐵山橋結合工業制造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創造性的將精細化管理融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制定了《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工業產品精細化管理辦法》,實現了工業產品的精細化的深化管理,為卓越績效管理注入了新的內涵。中鐵山橋始終將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工作,在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和質量管理方式上,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成立了全面負責公司質量管理的質量中心和獨立的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并制定了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辦法。質量中心下設質量管理部和質量檢查部,由公司總工程師擔任質量中心主任,每月組織召開質量分析會,對質量工作進行分析和部署。
張瑤表示,中鐵山橋的“精細化”管理主要表現在完善的制度體系。在中鐵山橋,任何一個崗位,有著明確的操作規程和崗位要求,也有著明確的考核方式。有依據、有考核、有獎懲,完整的閉環體系使得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員工的質量要求、質量規程非常明確,質量責任和權利也非常清晰。
據悉,中鐵山橋遵循“優質產品是山橋不懈的追求,顧客至上是山橋永恒的承諾”的質量方針,倡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經營理念,積極實施“質量強企”戰略,并始終把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企業的最高追求,不斷加強質量管理系統建設。結合行業特點,依據國標《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和《工程建設施工企業質量管理規范》,中鐵山橋編制了《質量手冊》和《質量管理體系程序文件》,建立了一整套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涉及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儲運交付、售后服務等各個方面,形成全過程質量控制閉環。建立了以全面質量管理為中心、持續改進的績效管理機制,大力開展質量管理標準化、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建設,推行產品和工作質量做到“一次做對零缺陷、一步到位零距離”的雙零質量標準文化,積極開展產品創優和工程創優,精心打造精品工程,打造具工匠品質的“山橋制造”。
始終傳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弧光的映襯下,曲巖瘦削的臉龐,一副自信的神情。在他手中,焊槍顯得聽話而輕巧,一會兒工夫,一個作品焊接成功。在他手里,焊接,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工作,而成為一項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作為中鐵山橋一名普通電焊工人,近20年的電焊生涯讓曲巖擁有一份不凡的業績:全國勞動模范、中央企業杰出青年崗位能手、河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第二屆“中國中鐵十大專家型技術工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長江公路大橋,他們創新的熔透焊接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實際焊接中的小問題,實現了工程質量的提升。不僅如此,曲巖還是第一批“走出去”為德國建橋的中國工人。2008年9月,身為中鐵山橋電焊班長的曲巖,接手了在德國建橋的任務。隨后又加上了法國、挪威等多個國家,贏得了外放的一致好評。
現在,中鐵山橋專門成立曲巖學習(創新)工作室,它以學習、研究、培訓、創新為主要目的,是一個展示職工技能和提高職工技術水平的平臺,也是中鐵山橋一直傳承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后,“一橋橫跨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武漢長江大橋落成。由于當時焊接工藝和鋼板質量的限制,大橋采用了較為原始的鉚接工藝。在施工過程中,要將燒紅至1050度的鉚釘在5秒內穿進接孔,穿出的部分被鉚釘槍壓進去,就可以將兩個獨立部位連接起來。
“這種工藝我們現在基本上已經不用了,但在當時卻是非?简灩そ车乃降。”田智杰邊說邊形象地解釋道,1000℃以上的高溫,造橋工匠不僅要一下子甩上去,還要迅速鉚接上,如果沒有過硬的功底和扎實的技術是很難完成的,而在中鐵山橋的各個車間、各個施工現場,活躍著一大批類似曲巖這樣的大國工匠,他們追求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著每一個細節的質量、每一件產品的質量、每一項工程的質量。
如果讓你拿著一根長1.2米的燎槍,保持一個姿勢,最長能保持多久呢?有位叫陳云林的工人最長能保持3小時多小時。如果讓你盯著一個溫度在600-800℃的火點看,你能看多久呢?陳云林最長能看一上午。
這個陳云林,就是中鐵山橋山海關橋梁公司修整三班班長,高級技師。在30多年的工作經歷中,陳云林修正過的大橋達到500多座。他時刻注重產品質量,沒有出現一件廢品,桿件修整合格率達到100%,精湛的技能在公司,乃至造橋行業名聲遠揚,成為火焰修整行業的佼佼者。
1500℃爐火的映襯下,吳繼剛眼神犀利,緊盯澆注工序的每個生產細節。今年42歲的吳繼剛是中鐵山橋鑄鋼車間工人技師、澆注班班長,他已經在澆注一線崗位拼搏、堅守了22年。
細心鉆研,勤學苦練,讓吳繼剛練就了一手絕活兒。生產高錳鋼轍叉需對鋼水進行精煉,添加礦石、錳鐵、英石等多種原材料,其中一項不合格就達不到工藝標準,他一眼能看出原材料是否合格;鋼水包內壁由耐火材料砌成,多次使用以后,很容易穿包,造成鋼水泄漏,他能準確判斷什么時候需要重砌;澆注鑄件,鋼水夠不夠,探包桿一插,他就能知道包里有多少鋼水;日常生產所用的10多種關鍵件,哪怕是1毫米的尺寸誤差,他也能及時發現……吳繼剛追求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
正是有了一大批工匠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鐵山橋鑄造了一個個精品,一項項工程,歷經風雨考驗。
用創新走向世界的中國民族品牌
今年3月28日,被孟加拉國人民譽為“夢想之橋”——帕德瑪大橋的橋梁板件在山橋產業園正式下料生產。
帕德瑪大橋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交通支點工程之一。在這座“夢想之橋”的制造中,中鐵山橋的焊接機器人、微型焊接機器人等智能化機器人將再顯身手。同樣地,中鐵山橋將再次在海外書寫自己的新篇章,擦亮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和打造中國民族品牌。
“多年來,中鐵山橋正是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保證了企業的基業長青,也讓中鐵山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田智杰說。中鐵山橋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注重利用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保障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的技術中心,主要工作就是開展科技創新,提升中鐵山橋的技術實力,以及為提升品牌影響力服務。
自1899年生產出中國第一孔鐵路鋼橋梁,1912年生產出中國第一組鐵路道岔起,中鐵山橋先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從全國鐵路第一次提速到第6次提速,從提速道岔到高速道岔,中鐵山橋的道岔產品在不斷豐富種類的同時,也在不斷注入新的技術含量,成為了中國道岔技術的領先企業。
有了國內的長期積淀,中鐵山橋走向世界也就變得順理成章。2012年,中鐵山橋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一舉中標美國紐約維拉扎諾海峽大橋。人民日報在專題報道中國橋梁跨越發展中這樣寫道,“在國際橋梁舞臺上,手握先進制造技術的中鐵山橋展現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品牌聲譽”。
此后,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對此事進行報道,并一改以往對中國產品的懷疑態度,而是引用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官員的表述:價格并非他們唯一的考慮,中國企業在制造橋梁組件領域已然是“專家級”了。
來自美國全國鋼鐵橋梁聯盟的比爾•麥克蘭尼認為,雖然很多美國企業都能夠建造橋梁,但是,沒有幾家企業擁有建造或翻新大型橋梁的經驗。麥克蘭尼說:“中國人建造了很多種此類橋梁,因此他們更有發言權和優勢。”
經過4年的持續努力,今年6月30日,美國紐約韋拉扎諾大橋的最后一塊板單元從秦皇島港碼頭起航,駛向大洋彼岸。美國維拉扎諾海峽大橋的業主在檢查了板單元質量后,致函稱贊道:“中鐵山橋無疑是世界領先的鋼結構制造商之一。”
“這些鋼梁將會運往孟加拉,用于帕德瑪大橋的建造。”在橋梁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有幸見到了正在加班加點生產的新的中鐵山橋品牌工程產品。
目前,中鐵山橋積極布局構建技術創新產業鏈,推進以公司技術中心為主體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整合優化科技創新資源,推進信息化的科技創新模式。與多所大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以專利、工法、標準和規范開發為重點,全面推進公司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近5年,中鐵山橋累計完成科技攻關課題398項,專利45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9項,魯班獎6項、詹天佑獎2項。憑借過硬的質量品牌,產品出口到美國、德國、挪威、新西蘭等發達國家。
陽光依然慈祥,當它一次次把溫暖無私撒向大地的時候,中鐵山橋已經走過了122年。但是,一個聲音卻分外響亮:山橋不老!就像那亙古不變卻每天如新的太陽一樣。
迎著朝陽,中鐵山橋新的征程,剛剛開始。
堅守百年積淀
——專訪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慧成

□ 本報記者 王 越
“百年企業無一不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鐵山橋的發展也印證了創新就是企業的生命力。”談及中鐵山橋百年基業長盛不衰的秘密,中鐵山橋總經理李慧成在接受中國質量報專訪時如此說道:“中鐵山橋致力建立‘創新型企業’,堅守百年積淀,專心橋梁道岔制造,強化以‘標準精細’為重點的管理文化,打造具有工匠品質的‘山橋制造’。”
在李慧成看來,中鐵山橋能夠成長為國內橋梁鋼結構和鐵路道岔建造的領軍者,近年來更是進軍國際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個代表,取得成功最核心的因素是積淀百年的“創新文化”。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中鐵山橋的文化源于120多年沉淀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中鐵山橋樹立“追求卓越”的經營理念和追求“百年山橋基業長青”的夢想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基因的現代表達,得到全體員工的高度認同。
李慧成說,對于122年歷史的中鐵山橋而言,歷史的積淀蘊藏著深厚的企業文化。中鐵山橋今天的成功源自于她發揚“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和“敢想敢干敢爭先,求真求實求發展”企業精神,承擔起了傳承民族工業血脈的歷史使命,建造精品,改善民生,把創造中國質量品牌作為企業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按照“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價值觀,塑造新文化,共鑄山橋夢”企業文化建設方針,中鐵山橋以塑造世界一流文化的戰略眼光,系統完善了三大識別系統和企業文化理念。目前,基于實現“百年山橋,基業長青”這個目標,圍繞著“傳承民族工業血脈、打造民族企業品牌”,中鐵山橋在質量管理、文化塑造、品牌傳播等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認為,質量是品牌的基石、文化是品牌的靈魂、創新是品牌的源泉、市場是品牌的舞臺。”李慧成說,中鐵山橋通過質量為先,建設世紀精品工程;文化引領,增強全員品牌意識;創新驅動,推進品牌持久發展;市場磨礪,發揮卓越品牌效應,中鐵山橋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介紹,中鐵山橋把優質產品作為品牌的基石,始終把質量放在首位,大力加強工藝創新,改進生產工藝,制定了嚴密的產品工藝標準和質量追溯制度,打造精品提升品牌。在技術創新上,中鐵山橋以工藝為突破口,以科技創新項目課題為載體,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每年保障不低于銷售收入3%的科技創新專項基金,為傳統產品注入了新工藝、新技術、增添了新動力、新活力。直至今日,《中國鐵路鋼橋制造規范》仍由中鐵山橋負責編制。從世界第一跨的蘇通長江大橋到如今世界最大的跨海橋隧工程-港珠澳大橋,從中國第一批鐵路時速160公里準高速道岔到時速350公里高速道岔,中鐵山橋創造了許多現代的“中國第一”“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一”,為傳承中國民族工業鑄就了一座座豐碑。
摘取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后如何持續改進自我?李慧成說,中鐵山橋將著力提質增效,繼續深化卓越績效管理,建立全面和專項的“企業體檢”制度,以促進“三大轉變”為主線,推動轉型升級、智能制造,打造核心競爭力,努力在中國創造征程中,再鑄新的輝煌。
《中國質量報》
(責任編輯: 八雨 )